今年寶林茶室發生食品中毒事件,截至28日上午,已有兩位患者不幸身亡,累計14人中毒。隨著實驗室的檢驗,寶林案目前已被確定為『米酵菌酸』(現已正名:邦克列酸)。其實邦克列酸在臺灣在台灣能見度極低,是因為臺灣飲食習慣上,較少吃澱粉或椰子類的發酵食品。臺灣主要食用的發酵食品大多為泡菜、豆腐類、酒、醬油等等。故此菌在臺灣能見度幾乎是沒有,才會造成衛生機構反應措手不及。
食物中毒常見菌類
台灣身處亞熱帶,食材保存處理保鮮本來就容易有食物中毒的機會,過去也不乏食物中毒的案例。但本次中毒事件從開始有症狀到嚴重的肝腎衰竭,在12小時之內就發生,和平常的食物中毒不一樣。為什麼過去聽說的案例多是上吐下瀉,可能醫院吊個點滴,或是自己休息一下就好,怎麼這次會這麼嚴重?
食品中毒也是食品安全上十分重要的一環,其實食品中毒的原因裡面,有不少類型素其實是非常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的,就算不致死,也有可能造成發燒、敗血症或重度脫水,在此舉幾個台灣曾經發生的案例:
- 河豚毒素:這個應該是最顯為人知食品毒素之一,屬於神經毒。如果不小心吃進1-2 mg極有可能致死。且加熱無法破壞。意思就是煮熟也沒有用,毒素依然存在。故在食用河豚類的魚肉時, 一定要選用有合格認證的處理場所以及人員。
- 海洋弧菌:最常見於海撈生物,主要由口感或染,或是從傷口感染。如食用甲殼類時,一定要避免皮膚被尖銳的外殼劃傷進而造成感染。一開始可能會出現腹瀉、皮膚腫脹、噁心嘔吐等等,如果深層感染可能1-2天內致死。
- 沙門氏菌:常見於雞蛋表殼,當雞蛋生產時,會附著於蛋殼上。若在烹調時,未先清洗過雞蛋外殼,或是觸碰之後,手部未清潔乾淨即去觸碰食物而造成交叉感染。又因蛋類在全世界都屬十分普遍的食材,全世界幾乎都有發生過沙門氏菌的大型中毒事件。台灣亦曾發生過致死事件。
而此次寶林茶室案件的邦克列酸,在臺灣能見度雖然偏低,但有一病菌跟澱粉息息相關以外,且在臺灣也發生過不少案例,就是大名鼎鼎的仙人掌桿菌。 仙人掌桿菌可不是因為吃仙人掌果實而來,是因形如仙人掌因而得名。在環境中分布廣泛,可由細菌本身或由細菌產生之毒素而導致食品中毒,引起之中毒症狀可分為兩類。
- 嘔吐型:潛伏期短(約0.5~6小時),原因食品大都和米飯類和澱粉類製品相關,放置室溫時間過長為常見污染途徑,症狀有噁心及嘔吐等。
- 腹瀉型:潛伏期較長(約6~15小時),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、肉汁等肉類產品,症狀有水漾腹瀉及腹痛,以腸炎表現為主。
空氣長時間接觸,易提高食物污染機會
因臺灣飲食澱粉占了很大部分,如米飯、麵類等等,加上台灣人個性較為惜食,若當餐未食用完畢的白飯,很常會留置下一餐再一併食用。但是在這過程中,就很容易遭受仙人掌桿菌的汙染。故在儲存過程中,一定要記得將白飯表面覆蓋上東西,仙人掌桿菌傳播途徑除了空氣以外,還有蟲媒,覆蓋容器可以大幅減少傳播途徑。
接著待溫度降至差不多的時候,立即冰入冰箱,依照預計食用的時間選擇儲存的溫度。1-2天內吃完可以冰冷藏,若是3-4天可以選擇冷凍。不過以家庭烹煮的環境及條件,會建議就算是冷凍食品,應於7-14天內食用完畢。主要係因為家庭烹煮過程中,溫度不及工廠的高溫,且後續也無法像工廠可以進行包裝及冷凍。故千萬不能拿家庭烹煮後冷凍食品與包裝冷凍食品進行比較。最後就是在食用復熱時,一定要確認溫度有達到80℃且加熱時間大於20分鐘以上,即可以有效的殺滅毒素。
臺灣大部分室內溫度大多介於20-30℃之間,剛好是非常適合微生物生長的溫度,因此一旦脫離冬天之後,一定要特別注意食物的儲存。且若真的不幸食物中毒,如出現不尋常的嘔吐及腹瀉,請盡速前往家裡最近的醫院,跟醫師告知,疑似食物中毒。臺灣的醫療環境,若能及時就醫,致命的機率並不大。故一定要保持警覺,千萬不要當作是一般腹瀉及嘔吐,避免憾事的發生。